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全要素融合,增强职业院校的“关键办学能力”,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聚焦产教融合,形成了系统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中,以市域产业为依托、行业标准为参照、企业需求为重点,通过专业布局优化、专业标准构建和“三教”改革创新,在搭建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等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明确关键点:对接市域主导产业 构建特色专业集群
职业教育作为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人才是引领与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专业则是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的载体。因而,职业院校要有效发挥其功能,就必须立足区域主导产业设置专业,构建与产业链关联的专业群,形成与区域发展战略和优势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布局。
(资料图片)
在笔者看来,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优化专业布局、构建特色专业群,是职业院校主动搭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键举措。因此,职业院校应立足特色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和依托城市形成密切合作的市域产教联合体。
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的构建,应遵循“核心专业+支撑专业+拓展专业+智能化专业”的组合逻辑。依据主导产业需求,确定核心专业;依据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确定支撑专业;依据主导产业链中的配套延伸性产业链,确立拓展专业;按照以核心专业和支撑专业带动并促进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等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智能化专业。
建好建优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还应围绕地方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地方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究与服务平台、职业人才培训基地等。依托上述平台,推动学校与地方主导产业互融互通,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的技术服务高地,新技术推广的培训高地。
夯实支撑点:对接行业技术与人才标准 构建专业标准体系
为了有效发挥特色专业群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关键作用,为联合体中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贡献“学校方案”,职业院校应主动寻求行业机构的指导与支持;要对应市域主导产业的岗位群,以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如实施方案、管理规则、培训大纲、职业资格标准等)、企业标准(如龙头企业的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为指导纲要,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研制特色专业群的科学规范、可借鉴的国际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特色专业群的培养与培训标准体系。通过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引领课程建设,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的同频共振,从而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和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质量保障度不强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院校要在建设专业标准,使之逐步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行业标准实质等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行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与实践基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基地等,进一步夯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合作的支撑点。
此外,职业院校应立足特色专业群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新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助力地方建设学习型城市和技能型社会。
把握侧重点:与企业协同推进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为了有效发挥职业院校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支撑作用,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须立足特色专业群,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主动吸纳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共建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与行业龙头及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此为依托,聚焦“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双师”素质。进一步规范“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的培养与管理,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规定,鼓励并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推进校企互聘、岗位互换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可考虑在学校设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技术服务团队、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资源与平台。
二是改进课程内容。首先,立足特色专业集群,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融通”。其次,积极实行“1+X”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证衔接”。再次,建立校赛、省赛、国赛等多级联动技能竞赛体系,引导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训练中,强化岗位专项技能,升华考证专题内容,展示实训课程技能。立足校企合作,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适应模块化教学改革,创新教材体例,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信息化配套资源。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学校以模块化课程设计引领课程改革,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可在企业参与下,为特色专业群构建“技、能、创”“三进阶”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岗课赛证”相融通、由“技”到“能”的实训课,“兴趣小组”与“专业社团”相衔接、由“能”到“创”的活动课,“专利”与“创赛”相结合、由“创”到“用”的项目课。适应课程教学改革,还要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评价,强化实习实训的表现性评价。为支持“课堂革命”,学校应强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建立校、省和国家三级教学能力竞赛体系,通过“以赛代训”,引导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
(作者:邱敏蓉,系共青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