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生态”文章 唱响首府“现代渔歌”
【资料图】
——南宁市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促进兴渔富民
8月的南宁,时序立秋,渔业奏起丰收曲。今年上半年,南宁市水产品产量达10.24万吨,同比增长5.2%,全市渔业生产稳定,市场水产品品种、数量供应充足,切实满足群众的“菜篮子”需求。
南宁是广西水产养殖的优势区域,淡水养殖规模、产量一直稳居全区前列。近年来,为推动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齐飞,我市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以设施升级促产业提升,加快构建渔业科学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进渔业全产业链发展,以渔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富民兴村。
科技引领跑出渔业发展加速度
在位于江南区苏圩镇联英村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10多名工人熟练地拉网、收网、起网,一群群肥美的鳜鱼被赶进长长的吊池内,等待鱼群休息约1小时后,工人们便将一筐筐鳜鱼进行分拣、打包、装车,销往全国各地,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江南区苏圩镇联英村水产良种繁育基地负责人欧阳贤华介绍,该基地占地300余亩,累计投资超过1500万元,目前高标准建成亲本培育区、鱼苗培育区、网箱育苗区、车间育苗区、名优鱼养殖区,并投入使用。
江南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以科技赋能发展特色渔业,支持广西安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驻村企业打造智慧渔业平台,通过水温同步监测、增氧机智能化手机控制等多种功能实现智能化水产养殖,推动数字水产项目落地生效。
在南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渔业快速发展。今年4月,福建天马科技集团现代鳗鱼产业园项目成功落户上林县并开工,带动了当地特种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西乡塘区金渔公司现代渔业基地等一批陆基圆池养殖基地扩建投产,促进了南宁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养殖拓宽绿色发展新空间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向科技发展要质量、要效益,延长产业链,同时以生态养殖打造新业态,南宁渔业正持续进行一场绿色高质量“蝶变”。
走进上林县兴鸿泽鳗鱼养殖基地,一个设施齐全、高效循环的绿色生态基地展现在眼前:生态沟渠、曝气池、过滤坝、沉淀池……这是一套完整的生态处理系统,通过对基地养殖尾水进行科学环保处理,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渔场绿色发展。
“水质好,鱼的品质才更好,产量就会逐步提升,加上鳗鱼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鳗鱼养殖前景广阔。”该基地负责人俞厚妍表示,基地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上林县对生态养殖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为提高养殖机械化程度和推进智慧水产设备的应用,上林县专门出台政策,扶持符合产业政策的高值渔养殖企业,对基地进行设施化升级,因地制宜建设养殖尾水治理设施。
作为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上林县拥有清水河、大龙湖等环境优美的渔业水域和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上林县紧紧围绕渔业增效、养殖户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依托良好生态资源,走出绿色发展之路”,深化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现了渔业健康养殖、乡村振兴和兴渔富民有机结合。
设施渔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乘着渔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南宁的渔业企业加速布局产业化、品牌化,涌现出了西乡塘区金陵渔业、邕宁区仟山水产、武鸣区华乐丰等一批陆基圆池养殖示范基地和工厂化鳗鱼养殖示范基地,本土化的设施渔业应用成效显著。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吴诚介绍:“为促进渔业新模式、新技术在南宁落地生根,不断提高全市渔业设施化水平和渔业生态保护水平,南宁市从政策、资金层面大力支持各渔业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基地试验了集装箱养殖、循环水槽养殖、工厂化养殖、陆基圆池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和设施渔业技术,既鼓励企业按照外地模板和技术规范应用,又支持企业结合实际开展创新。”
陆基圆池养殖模式与外塘养殖模式相比,主要特点是养殖集约化、高密度化,以科学的精养技术,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可以解决宜渔土地资源短缺、养殖用地和用水成本逐渐上升等问题,同时实现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减少人力投入,增强管理的便利性和统一性,可实现鱼类全年的稳产、高产。
我市将大力推广符合南宁特质的陆基循环水、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养殖模式,加强基层渔技推广和对渔政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积极实施水产种业振兴工程,实施渔业品牌培育工程,高标准打造渔业示范园区,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持续推动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 记者 郭少东 实习生 廖晓灵)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
(作者:郭少东 廖晓灵)
标签: